
痔瘡手術有後遺症嗎?
痔瘡手術有後遺症嗎?很多痔瘡患者得了痔瘡不是難言啓齒不接受治療,而是有更多顧慮,經過實踐證明只有手術治療才能徹底解決痔瘡疾病,但往往這也是患者最爲擔心的問題,大多數患者都會一概認爲只要手術都會有風險,都會或多或少留有後遺症,因此不敢輕易去接受治療。
專家指出:其實傳統的痔瘡手術由於儀器的願意往往手術完成效果不是太好,不且疼痛而且恢復也異常艱難,稍有不慎就會復發甚至有後遺症。那麼痔瘡傳統手術都有哪些後遺症呢?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介紹一下:
【痔瘡手術後遺症】
1、肛門括約肌不全:動痔瘻手術切除外肛門括約肌,連肛門提舉肌也一起切斷時;或懷德赫特法手術,輪狀切除括約肌時引發的病狀。
2、肛門狹窄:進行肛門手術時,是以小刀來切除患部,故會有某種程度的瘢痕。但有些病人的體質容易引起瘢痕性狹窄。即使以內痔核的結紮切除法,廣範圍地切除黏膜,肛門依然狹窄。像懷德赫特手術後的整個輪狀傷痕,治癒後也會狹窄。而且,手術後的化膿現象,也是引起狹窄的原因之一。
3、肛門變形:患邊痔瘻在切斷外肛門括約肌的一側時,肛門手術的那一側會變形,而

超聲波無刀除痔
痔瘡問題困擾不少上班族,一旦高纖飲食或使用通便劑等治療失敗,或要進行手術,但很多人都怕復原時間長難請假。醫學界引入新一代微創手術「痔動脈結紮術」,較傳統要「屁股開花」式開刀,傷口疼痛大減,患者平均3日內可康復上班。 痔瘡的位置原是負責調節肛門開合避免大便失禁,但當其黏膜變薄或退化,會造成出血及脫垂。症狀輕微患者可採用如多吃蔬菜減少排便不適等方法,或以簡易治理如橡皮圈結紮令痔瘡壞死,但成效低復發率高。 聖保祿醫院駐院外科顧問醫生霍家龍表示,傳統內外痔全切除術雖然復發率僅5%,但造成開放式傷口,猶如「屁股開花」,復原時間長,痛楚達8至9級直逼女士生產(10級痛),或造成失禁。為減少痛楚及加快復原,目前多以微創手術取代開刀。 ...痔動脈結紮術採用特別設計直腸鏡,以超聲波探測肛門直腸環對上2厘米,找出痔瘡血管並用針線結紮,將外痔拉回原位。痔瘡槍則以環狀夾夾住兩截腸黏膜,再以釘子縫合縮短,將痔瘡拉至合適位置。但霍指,痔瘡槍源於腸道接駁,部份人對釘子感不適,曾有病人在術後一年後要再開刀取釘,亦有機會夾住腸肌肉層造成「穿腸」,嚴重可以致命。相反,痔動脈結紮術

手術之後,如何處理痔瘡傷口?
痔瘡手術做完並不代表痔瘡的治療就結束了,手術後的換藥要格外的注意,如果術後換藥不當,可使療程延長,術後復發。一般術後換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(1) 術後患者應在24 小時以後方可排便,但術中應採用加壓填塞包紮,以防術後出血,所以一般可在術後12小時以後除加壓包紮物。這樣可以緩解病人腹脹、小便不利等術後反應。
(2) 術後病人第一次大便前應先用溫鹽水坐浴,使括約肌鬆弛,以減輕病人第一次排便所引起的肛門疼痛。第一次換藥動作應輕柔,換藥可採用凡士林油紗條、中藥生肌玉紅膏沙條或紅粉紗條,塞入肛門內,以獲消炎止痛,有利於創面引流之功效。以上紗條塞入肛門時應從正常的肛管皮膚處進入肛門。而不應從有創面的傷口進入,並且在將這些藥納入肛門前,應先在肛門處塗以馬應龍痔瘡膏、四黃膏等油劑,這樣可以減輕病人換藥時的肛門疼痛症狀。另外,中彎鉗進入肛門時,鉗尖應指向肛門後側,這樣就順應了肛管直腸的解剖結構,可以減輕病人疼痛感。
(3) 痔瘡術後最好每日換藥1次,換藥次數過多,如每日2~3次,每次換藥時鹽水棉球反覆塗擦創面,可使新生的幼嫩的肉芽組織被損壞,